请输入图片描述
请输入图片描述

今天写书法作业一张纸几十个字,写了快两个小时,挨了揍还有各种批评,夏老师知道后又对我上了一节课!

糟糕的教育,是怀疑孩子的动力,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。
中国社会、学校和家庭最经常这样做。
他们不相信孩子有想要学习和提升的动力、不相信他们会调整自己克服阻碍,于是费尽心思教孩子怎么做。
例如,
午休多学习,别总想着上厕所;
定更高的目标,别懈怠;
头发不要留长,会分心......
他们想把自己认为对的想法在孩子身上实现。
但对孩子来讲,这是一种给他们带来压力的精神入侵。
为了对抗这种入侵,不让自我喘不过气,孩子会自然地用各种方式说不,例如拖延懒惰等等的被动攻击。
久而久之,孩子可能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说不,甚至拒绝掉一些正向的建议。
于是,这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:
父母或老师等权威,不信任孩子,对孩子进行精神入侵,但孩子被动攻击,好像自己没有了动力,你必须得给他们压力。
但给压力越多,孩子越容易有被动攻击和叛逆,最后不知不觉地,真的毁了自己。


请输入图片描述
请输入图片描述

他1992年出生,跟我们的事业同龄。那时,我们家一挤就是30多号人开会,满屋子烟雾缭绕像个毒气室,儿子关在房里不能出来。吃饭的时候跟我们一起吃工作餐,这样一来,儿子就长得越来越像他爸爸,瘦骨伶仃,像根火柴棍支起一个大脑袋。后来我们越来越忙,儿子4岁入托,一扔就是5天,周末才接回家来。 如今终于算是大功告成了,儿子也10来岁了。或许是受了马云的熏陶,他对网络格外有兴趣,很快就学会了玩网络游戏,上瘾了,跟着同学泡在网吧舍不得回家。马云对儿子展开了说服教育,可在12岁的儿子面前,能言善辩的他败下阵来。儿子只回了一句话:“你们都不在家,我回来了也是一个人无聊,还不如呆在网吧里!”

马云这次真急了,当天晚上就跟我商量:“你辞职吧,我们家现在比阿里巴巴更需要你。你离开阿里巴巴,少的只是一份薪水;可你不回家,儿子将来变坏了,多少钱都拉不回来。儿子跟钱,挑一样,你要哪个?”

看儿子变成这样,我也着急,但是我心里却不平衡:刚结婚的时候我本来就是打算做个贤妻良母的,结果被他“骗”进了阿里巴巴;好不容易现在功成名就了,又让我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。他拿我当什么?一颗棋子!

我辞职以后,对儿子的游戏沉迷阻击正式拉开,第一枪是马云打响的。那时正是暑假,他给儿子200块钱,让他去和同学玩电脑游戏,玩上三天三夜再回来,但回来的时候必须回答一个问题———找出一个玩游戏的好处。过了三天,儿子回来了,先猛吃了一顿又大睡了一觉,这才去汇报心得:“又累又困又饿,身上哪儿都不舒服,钱花光了,但是没想到什么好处。”

“那你还玩?还玩得舍不得回家?”儿子没话说了。加上我的看管,儿子于是慢慢就淡出了网络游戏。

那时正是网络游戏圈钱的时候,盛大、网易都推出了新游戏,按照马云的作风,他是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的。但是他硬是没有去做网络游戏,他在董事会上这么说:“我不会在网络游戏投一分钱,我不想看到我的儿子在我做的游戏里面沉迷!”

儿子从小学到初中,我没接送过他,都是自己背个书包去挤公共汽车。辞职回家后,我每天早上做好早饭和儿子一起吃,再开车送他去学校。接着,我马上去农贸市场买菜,回家以后两荤一素一汤地搭配好,配上餐后水果,用一个分成三层的小食盒装着,然后去儿子的学校门口等他中午放学。

我辞职回家半年后,儿子的成绩在班上升了17个位置。班主任也说他不仅学习提高了,就连在班上的人缘都变好了,他越来越开朗、爱笑、宽容,从以前的内向学生变成了一个阳光少年!


请输入图片描述
请输入图片描述

如何不把孩子养蠢?

答案很简单:

把感受的能力还给孩子,别用不信任的管教去阻断他们的感受。

孩子急了就让他们去上洗手间,回来再安心学习;

如果他们觉得低头听课效果更好,就允许他们低着头;

教孩子美的文字,先让他们感受美,自然地爱上美,而不是让他们去背诵......

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,

儿童的生长,源自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。

也就是说,

孩子天生就有自发的生命潜能,他们会靠着这种潜能,自发成长。

被管教得越多,一个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情的能力,他只能通过别人或理性分析来判断,不知不觉就变蠢了。

只有听自己话的孩子,才能活出真正的智慧。

我有幸看到不少这样的人。

有一次,我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的家中做客,他和夫人讲起了他的很多趣事。

一是,做知青时,他卖豆腐。

豆腐一开始是一大块,老乡要买一斤,一刀下去,切多了不好,切少了麻烦。

他头疼这一点,潜心练了一星期,终于做到,不管老乡要多少,他只需切一刀。

要九两他一刀下去就恰好九两,要一斤一刀下去就恰好一斤,再也不需要第二刀。

二是,参军时,拆卸步枪,他闭着眼睛比别人睁着眼睛还快。

……

这些趣事引起了大家很大的兴趣,于是纷纷议论,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些。

比较一致的观点是“专注”。

他说,专注的确不是努力来的,而是你沉浸在一件事物。

当你沉浸在其中时,你会产生“感觉”。

你是靠感觉来切豆腐,靠感应来装卸步枪。

这就是所谓的“手感”。

在无数领域,顶级高手们讲究的都是手感。

譬如篮球比赛,一个选手投篮好时,他会说,有手感,当投篮不好时,他会说,没有手感。

什么样的人会有手感?

我们是怎么把孩子的好奇给杀死的?
孩子情绪化、发脾气,比安抚更重要的是教他这样做
越不“优秀”的孩子,越需要爱
如何养蠢一个孩子?管他,管他,管好他!